波尔多酒庄断头求生

这不是广告。

法国波尔多产区较中心的位置Entre-Deux-Mers,被翻译成拉图拉冈的Château Latour-Laguens酒庄被挂牌以15万欧元出售。据传2008年时程海燕(Daisy)女士的收购价格为约100万欧元,国内流传的收购价格更高。和当初的收购价格比起来,现在的售价已经是粉末性骨折的价格了。

曾几何时,在大西洋沿岸的波尔多产区,大批的国内投资者涌入这片不大的葡萄酒产区,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间,中国投资人收购了超过300家波尔多酒庄,而Daisy程海燕是这批人之中的先锋。

又曾几何时,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,如果一个人的手中拿着一瓶波尔多红葡萄酒,特别是酒标上印着Château的字样,那么这个人手中拿着的不是葡萄酒,而是品味,是格调,是地位,是实力,是生活,甚至是艺术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巨大的商业机会出现了。

Château Latour-Laguens早期的经营是成功的。波尔多产区擅长的是为市场提供低价的混酿红葡萄,这恰好可以使得Château Latour-Laguens酒庄可以把在欧洲只能卖到3-5欧元一瓶的红葡萄酒运到中国之后,在国内卖到大约相当于20-50欧元一瓶。按照当初程女士披露的商业计划,Château Latour-Laguens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中国的富裕的中产阶级。如果你手上有一瓶红葡萄酒,上面恰好凑齐了Bordeaux和Château Latour-Laguens字样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富裕的中产阶级了。

在那个年代里,几乎所有瓶子上印着Château字样的波尔多红酒都可以轻松地实现和拉图拉冈Château Latour-Laguens同样的商业奇迹,但时至2025年,市场情况早已经出现了变化,加之波尔多产区产量泛滥,特别是近年来政治和经贸关系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,导致大批的中国投资者被迫选择止损离场,甚至是断头求生般地抛售手中的酒庄。

卡尔菲兹(Kallfelz)百年纪念款雷司令

卡尔菲兹(Albert Kallfelz)酒庄推出了两款限量版百年纪念款雷司令,分别出自摩泽尔产区两个优秀的种植园沃土花园(Fettgarten)和 Petersborn-Kapertchen。

我们之前介绍过沃土花园的一款板岩雷司令。这次卡尔菲兹推出的产自沃土花园种植园的百年纪念款雷司令,是一款干型的晚摘雷司令

Petersborn-Kapertchen 之前我们没有介绍过,这款雷司令是一款晚摘级,口感类型做成了精细酸度(feinherb)

两款酒均采用360mm笛型瓶,橡木塞,柒封。两款就同为手工采摘,采用传统工艺在橡木桶中发酵12个月,再经6个月陈放后灌装,其间倾注了酿酒师的大量心血。

这两款酒都适合适当陈年后饮用,但我最终还是没有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,拿到后就打开了。好酒应该分享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品尝一下,分享一下品酒体验。

品酒便签:2020年份Dorst干型雷司令

2020 Dorst Riesling Trocken

这款来自莱茵黑森(Rheinhessen)产区的2020年份干型雷司令,颜色呈麦秆色,略偏金色,颜色较成熟悦目。

如酒标所注,闻起来确有杏的气味,但没有感觉到酒标中所称的柑橘气味,倒是有生涩的梨的果皮气息。略带桃的气息。总体感觉清新和清爽。

入口酒精的冲击明显,酸度突兀。入口后香气散失和结构坍塌的速度明显快于人大脑的反应速度,故而来不及捕捉信息。余味苦但明显不是来自岩石土壤。

桃红的疑惑

示例,请勿对号入座
示例图片,请勿对号入座

我对桃红的关注比较少。日前,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,也是酒友,送来了一瓶南非桃红,据朋友说是某著名航空公司推荐给客户的酒,我自然好奇,多少有些爱不释手。

好奇之余,我开始观察这瓶南非桃红,想知道这款酒是推荐给哪个舱位等级的客人的。

看颜色,应该不是给头等舱客人的。闻香气,应该不是给商务舱客人的。浅尝一口,应该不是给经济舱客人的。

我问朋友,你们飞机上除了头等舱,商务舱和经济舱,还有什么舱位等级啊?

朋友半晌无语,打电话向领导请教,之后淡淡地对我说:

“货舱”。

德国的“酒圈”

德国的葡萄酒制造企业也是混圈子的,这点可以通过销售渠道来进行观察。

一些在市场上口碑较好的酒庄,通常都是尽可能回避商超渠道的。个人消费,拍卖会,星级酒店和高档餐厅等是这些酒庄的主要目标市场。进入商超的,基本都是“Weinkellerei”等酒商。其他知名度低,酒的品质乏善可陈的酒庄,则是尽量争取其他一切空档,如游客,当地的餐馆等。总之,德国不同的葡萄酒制造企业有着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目标市场,不同“圈子”里的企业的市场很少交叉。

相关阅读:你的酒瓶里装的是谁的酒

近几年,由于市场和需求原因,德国的葡萄酒制造企业一直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。一些酒庄开始进入超市,侵占了葡萄酒贴牌企业的市场空间,但超市借机以较低成本提升了所售酒品的质量和利润空间,应该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。

相关视频:制造商中的三种人(私人定制版)

Weingut K F Groebe

逐渐,德国葡萄酒制造商的圈子开始出现变化,到也没有到混乱的程度。商超在某种程度上是德国葡萄酒制造商市场形象的分水岭。在这场“渠道下沉”的运动中,一些VDP酒庄也不例外,如Weingut K F Groebe和Weingüter Wegeler等,都拿出Gutswein参加肉搏,德国最大的葡萄酒家族企业Legenmüller,也祭出了旗下的Schloss Reinhartshausen品牌在超市中与贴牌企业械斗,归根结底还是迫于流动资金和市场销售带来的生存压力。倒下可能只是瞬间的事情,毕竟活着最重要,但其中的得与失,则很难计量。